在生活中,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:天气转凉,像是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咽炎、胃病、风湿等一些老毛病就会复发。天气热时,这些老毛病症状就会减轻不少。很多人对这个情形不是非常了解,以为自己的病有所好转,还会在热天随意在地板上睡觉或打赤脚,贪食冰冷的饮品、水果。这样的朋友到了天气传凉的时候就会发现,原本以为已经好了的那些毛病又找上了自己,更有甚者可能还病情加重了。很多人掉以轻心说这是“老毛病”了,热天就好些了,其实不然,这些都是一些顽疾,在中医上习惯性地称之为“冬病”。这样的疾病因其病理特点属寒症,根据中医阴阳调和的理论,夏天的时候会有所缓解,而且治疗的话效果也会更佳。这种冬天的病夏天治疗的方式,在中医学中称之为“冬病夏治”。
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,“天人一体”。认为“人与天地相参,与日月相应”,“一体之赢虚,消息皆通于大地”。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生物的阳气相接,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,中医将之概括为“六淫”。其中,寒为“六淫”之首,主指体内阴盛阳衰,抵抗力明显下降,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,其发病时间,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。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中说:“阴盛则阳病,阳盛则阴病。”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,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,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。“冬病夏治”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的特色疗法,结合天灸疗法,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,以鼓舞正气,增加抗病能力,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这三伏贴是什么?其实三伏贴这个东西由来已久,是依靠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而来的,最早的时候应用于一些呼吸道疾病的治疗,属于内病外治的方法。这种疗法清朝年间就有了,那时候也叫天灸,用于治疗过敏性气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异位性皮肤炎、经常反复性感冒等疾病。
中医认为,只要在一年当中最炙热的3天,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贴上膏药,到了秋冬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毛病,而经过历代中医师的实践证明确实有其疗效。其实三伏贴的原理就是依靠夏季阳气的升发原理,养阳祛病。根据中医辨证理论,三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日子,在这个日子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剂,贴敷在病人的背部相应穴位上,使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,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腑脏,调整机体内在平衡,增强机体的免疫力。这种方式需要有准确的贴敷时间,即每年每伏的前三天,每一伏贴三次,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。
“冬病夏治”需认准病原
冬病夏治有这么些好处,那是不是所有的人群或者是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呢?答案是否定的—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,这需要在专业诊所找中医师辨清疾病的类型还有个人体质,才可以放心治疗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拿胃病来说,有种属于寒凉性的胃病,这些胃病多属于慢性胃病,病程反复周期长,积累下来导致久病脾肾两虚,脾虚则水谷运化、转输功能失常,气机阻滞;肾虚,特别是肾阳不足,则气化不利,不能纳气,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,所以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。所以,根据中医治脾胃病采取的是“寒则温之,热则凉之”方法。选盛夏伏天之时,取“春夏养阳”之意,健脾温肾,和胃止痛,增强体质,而使来年胃寒凉性疾病少发,或者减轻发作。而另外一种胃热的情况就不适合冬病夏治的理论,因为这种胃病的患者本身胃热,而冬病夏治的都是鼓舞正气,升发阳气,患者本来就处于一个阳亢的状态,热上加热,胃病不好,反而会更加严重。
冬病夏治针对的是一些慢性的、发病原因为寒邪入侵而久治不愈的疾病,对于热症患者,即关节热痛、发热、不怕凉反怕热等病人,当慎用或忌用。另外,有严重心、肝、肾、脑疾病患者、恶性肿瘤患者、严重糖尿病患者、严重过敏体质者、皮肤长有疱、疖或皮肤有破损者,还有处于疾病发作期(如发热、正在咳喘等)的患者、孕妇等,应该采取他法,而不是盲目选择冬病夏治。
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,“天人一体”。认为“人与天地相参,与日月相应”,“一体之赢虚,消息皆通于大地”。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生物的阳气相接,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,中医将之概括为“六淫”。其中,寒为“六淫”之首,主指体内阴盛阳衰,抵抗力明显下降,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,其发病时间,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。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中说:“阴盛则阳病,阳盛则阴病。”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,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,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。“冬病夏治”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的特色疗法,结合天灸疗法,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,以鼓舞正气,增加抗病能力,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这三伏贴是什么?其实三伏贴这个东西由来已久,是依靠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而来的,最早的时候应用于一些呼吸道疾病的治疗,属于内病外治的方法。这种疗法清朝年间就有了,那时候也叫天灸,用于治疗过敏性气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异位性皮肤炎、经常反复性感冒等疾病。
中医认为,只要在一年当中最炙热的3天,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贴上膏药,到了秋冬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毛病,而经过历代中医师的实践证明确实有其疗效。其实三伏贴的原理就是依靠夏季阳气的升发原理,养阳祛病。根据中医辨证理论,三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日子,在这个日子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剂,贴敷在病人的背部相应穴位上,使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,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腑脏,调整机体内在平衡,增强机体的免疫力。这种方式需要有准确的贴敷时间,即每年每伏的前三天,每一伏贴三次,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。
“冬病夏治”需认准病原
冬病夏治有这么些好处,那是不是所有的人群或者是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呢?答案是否定的—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,这需要在专业诊所找中医师辨清疾病的类型还有个人体质,才可以放心治疗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拿胃病来说,有种属于寒凉性的胃病,这些胃病多属于慢性胃病,病程反复周期长,积累下来导致久病脾肾两虚,脾虚则水谷运化、转输功能失常,气机阻滞;肾虚,特别是肾阳不足,则气化不利,不能纳气,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,所以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。所以,根据中医治脾胃病采取的是“寒则温之,热则凉之”方法。选盛夏伏天之时,取“春夏养阳”之意,健脾温肾,和胃止痛,增强体质,而使来年胃寒凉性疾病少发,或者减轻发作。而另外一种胃热的情况就不适合冬病夏治的理论,因为这种胃病的患者本身胃热,而冬病夏治的都是鼓舞正气,升发阳气,患者本来就处于一个阳亢的状态,热上加热,胃病不好,反而会更加严重。
冬病夏治针对的是一些慢性的、发病原因为寒邪入侵而久治不愈的疾病,对于热症患者,即关节热痛、发热、不怕凉反怕热等病人,当慎用或忌用。另外,有严重心、肝、肾、脑疾病患者、恶性肿瘤患者、严重糖尿病患者、严重过敏体质者、皮肤长有疱、疖或皮肤有破损者,还有处于疾病发作期(如发热、正在咳喘等)的患者、孕妇等,应该采取他法,而不是盲目选择冬病夏治。
|
文章内容适合一般参考使用,需明白每人体质有所不同,任何疾患务必应亲自咨询合格的医师做专业诊断与治疗。
资料来源:http://www.xinhuanet.com/health/2016-07/06/c_129120900.htm
以上内容转载自网络,若有版权相关问题请电邮 [email protected] 与我们联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