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謂「三九天灸」
夏天有三伏天灸,而冬天亦有三九天灸。所謂三九天灸,是中醫傳統醫學外治敷貼療法中的一種,其起源可追溯到南北朝年間。冬至這一天稱為一九,往後每隔九天為另一次階段,稱為二九、三九。冬至日起,太陽開始從南向北移,這段時間陽氣漸少,氣候更寒冷,人體陰氣盛而陽氣弱,寒氣更易侵襲人體去誘發或加重寒性疾病。此時,在三九天藥物敷貼在穴位上,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,有助於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,從而達到「寒病冬治」的效果。體質改善了,能為下一年的身體打下良好基礎。
祖國醫學認為,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,即天人合一,天人相應理論。如果能將人體變化與四季氣候的特點有機結合,保健養生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過。「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」便是以這種理論指導。
「三九天灸」的適合人群
雖然三九天灸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,但也並非人人適合。
人的體質可以分為九種:平和體質、氣虛體質、陽虛體質、陰虛體質、血瘀體質、氣鬱體質、痰濕體質、濕熱體質、特稟體質。但是,從中醫角度看,除了平和體質被視為健康表現外,其餘八種體質都可發展為亞健康或疾病狀態。而三九天灸的最適合應人群為陽虛體質。
「三九天灸」是根據中醫《黃帝內經》養生原則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「冬病夏治,夏病冬治」所啟發,後世醫家發現通過穴位貼藥能調動機體免疫功能,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,對呼吸系統疾病、消化道疾病、骨關節痛等三大類疾病尤為適合,因為這些疾病多是以寒性表現為主:
天灸貼藥注意事項
不適合天灸的人群:
冬春交界可多吃蘿蔔
「冬月蘿蔔夏月薑,不勞醫生開藥方」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云:「蘿蔔能下氣、消穀和中、去邪」。 蘿蔔有很高的食用價值,生食味辛性寒,熟食味甘性微涼。能增強免疫力,幫助消化。因此,冬春吃蘿蔔既能順氣、幫助腸胃促進消化,又能祛邪防感冒。冬春交替,乍暖還寒,日夜溫差較大,體質虛弱的人更易外感風寒。再加上聖誕節、元旦、農曆新年等大時大節,大家都會大魚大肉、進食肥膩等等,這樣容易誘發傷食型感冒。此時如果適當吃些蘿蔔,可起到消食和胃,預防感冒的作用。
預防感冒茶療:玉屏風茶
材料:白朮15克,北蓍20克,防風10克,大棗去核5枚,生薑3片
煮法:以上材料6碗水煮30分鐘至約2碗
服法:在沒有感冒期間,每天1-2次,每次1碗
功效:健脾益肺,預防外感
適應症:適合經常感冒的體虛人士或小朋友,可提升抵抗力
腰腿痛外浸方:
材料:桂枝30克,吳茱萸20克,艾葉12克,透骨草12克,細辛6克
做法:以上材料研成藥粉,備用外洗
用法:以上中藥粉放於熱水中浸泡30-45分鐘,待微溫後浸洗患處30分鐘
功效:溫經散寒,通絡止痛
適應症:適合遇寒加重的腰腿痛、膝痛、足跟痛患者
注意:高血壓、孕婦、發熱、皮膚破損及過敏人士不適合浸洗
文:鍾啟福醫師 香港中醫學會理監事、良方中醫診所註冊中醫
夏天有三伏天灸,而冬天亦有三九天灸。所謂三九天灸,是中醫傳統醫學外治敷貼療法中的一種,其起源可追溯到南北朝年間。冬至這一天稱為一九,往後每隔九天為另一次階段,稱為二九、三九。冬至日起,太陽開始從南向北移,這段時間陽氣漸少,氣候更寒冷,人體陰氣盛而陽氣弱,寒氣更易侵襲人體去誘發或加重寒性疾病。此時,在三九天藥物敷貼在穴位上,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,有助於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,從而達到「寒病冬治」的效果。體質改善了,能為下一年的身體打下良好基礎。
祖國醫學認為,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,即天人合一,天人相應理論。如果能將人體變化與四季氣候的特點有機結合,保健養生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過。「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」便是以這種理論指導。
「三九天灸」的適合人群
雖然三九天灸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,但也並非人人適合。
人的體質可以分為九種:平和體質、氣虛體質、陽虛體質、陰虛體質、血瘀體質、氣鬱體質、痰濕體質、濕熱體質、特稟體質。但是,從中醫角度看,除了平和體質被視為健康表現外,其餘八種體質都可發展為亞健康或疾病狀態。而三九天灸的最適合應人群為陽虛體質。
「三九天灸」是根據中醫《黃帝內經》養生原則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「冬病夏治,夏病冬治」所啟發,後世醫家發現通過穴位貼藥能調動機體免疫功能,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,對呼吸系統疾病、消化道疾病、骨關節痛等三大類疾病尤為適合,因為這些疾病多是以寒性表現為主:
- 慢性咳嗽、哮喘、慢性氣管炎、反覆感冒;
- 慢性鼻炎、慢性鼻竇炎、過敏性鼻炎患者;
- 陽虛怕冷,手腳冰冷者;
- 胃痛、腹痛、消化不良、慢性腹瀉症屬虛寒者;
- 肩周炎、風濕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頸腰痛等痛症。
天灸貼藥注意事項
- 天灸大多選用背部穴位,貼藥時間一般為 2 小時,因個人體質不同,有些人貼藥後如有局部痕癢、灼痛等,可適當縮短貼藥時間。一般小孩及皮膚較嫩薄人士可適當縮短貼藥時間至半小時至一小時。貼藥後兩小時內不宜洗澡。
- 由於所敷貼的多為芳香辛溫之藥物,比較敏感的患者貼藥時間過長或會容易出現起泡現象,這都屬正常現象,此時應保護創面,避免用手抓。如果出現皮膚過敏者,可搽抗過敏藥膏,起泡時可用京萬紅外塗患處,但如果合併感染可給醫師處理。
- 忌口:貼藥後1周內忌食生冷、辛辣等食物,慎食易化膿的發物,如鵝、鴨、牛肉、海鮮、花生、豆製品、菇類等易致敏的食物。
不適合天灸的人群:
- 孕婦
- 惡性腫瘤患者
- 肺結核患者
- 支氣管擴張患者
- 皮膚過敏體質
- 發燒
冬春交界可多吃蘿蔔
「冬月蘿蔔夏月薑,不勞醫生開藥方」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云:「蘿蔔能下氣、消穀和中、去邪」。 蘿蔔有很高的食用價值,生食味辛性寒,熟食味甘性微涼。能增強免疫力,幫助消化。因此,冬春吃蘿蔔既能順氣、幫助腸胃促進消化,又能祛邪防感冒。冬春交替,乍暖還寒,日夜溫差較大,體質虛弱的人更易外感風寒。再加上聖誕節、元旦、農曆新年等大時大節,大家都會大魚大肉、進食肥膩等等,這樣容易誘發傷食型感冒。此時如果適當吃些蘿蔔,可起到消食和胃,預防感冒的作用。
預防感冒茶療:玉屏風茶
材料:白朮15克,北蓍20克,防風10克,大棗去核5枚,生薑3片
煮法:以上材料6碗水煮30分鐘至約2碗
服法:在沒有感冒期間,每天1-2次,每次1碗
功效:健脾益肺,預防外感
適應症:適合經常感冒的體虛人士或小朋友,可提升抵抗力
腰腿痛外浸方:
材料:桂枝30克,吳茱萸20克,艾葉12克,透骨草12克,細辛6克
做法:以上材料研成藥粉,備用外洗
用法:以上中藥粉放於熱水中浸泡30-45分鐘,待微溫後浸洗患處30分鐘
功效:溫經散寒,通絡止痛
適應症:適合遇寒加重的腰腿痛、膝痛、足跟痛患者
注意:高血壓、孕婦、發熱、皮膚破損及過敏人士不適合浸洗
文:鍾啟福醫師 香港中醫學會理監事、良方中醫診所註冊中醫
文章内容适合一般参考使用,需明白每人体质有所不同,任何疾患务必应亲自咨询合格的医师做专业诊断与治疗。
资料来源: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3/12/08/OT1312080001.htm
以上内容转载自网络,若有版权相关问题请电邮[email protected]与我们联系!
资料来源: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3/12/08/OT1312080001.htm
以上内容转载自网络,若有版权相关问题请电邮[email protected]与我们联系!